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人才素质
截至"十一五"末,我国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50%,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助推作用明显
职业教育为"人力资源大国"的建设,也为支撑我国产业调整升级,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人力资源大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推动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长足进展。
一是国家更加重视。学生资助政策覆盖了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的近90%,职业教育免学费制度每年使420万学生受益,建立了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双证书"、出色学生表彰和就业服务等机制,稳步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二是导向更加明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各大产业的对话协作机制,持续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5%和70%,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就业针对性。三是基础更加坚实。各级财政支持建设了2300多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68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组织培训了15万专业骨干教师,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四是结构更加合理。中、高等职业学校共计达到16000多所,每年招生1100多万人,在校生保持在3000多万人,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
近5年来,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了3800多万名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1.5亿人次左右,有效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人力资源大国"的建设,也为支撑我国产业调整升级,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方汽修学校的学员
明确战略目标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鲁昕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战略位置。
过去的5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我国面临着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双重问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知识价值与技术价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了 21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纲要》特别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为推进职业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实现阶段性目标,《纲要》制定了明确的保障措施。一是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二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部署 36项试点工作,探索形成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家政策框架。三是《纲要》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制度、机制和措施,也必将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创新教育模式
推动实施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校长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等10个计划。
谈到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计划,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介绍,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工作将围绕《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展开,基本考虑是行动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日前,教育部印发的3年行动计划包括10项分计划、30个项目载体。
葛道凯介绍,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着增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行动计划有10个基本内容,即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学校科学管理能力建设计划、校长能力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计划、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计划、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推进计划。
为确保行动计划得到实施,教育部明确各级教育部门的任务分工,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建立计划项目的地区和行业联系点,推进各地各行业开展试验试点;设立与行动计划配套的科研课题,为计划实施提供信息服务和理论支撑;制定行动计划专项督导方案,监测评估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